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本月(2月)26日將發表新一年度《財政預算案》,早已預告這是一份近千億元的赤字預算,近日更多次露口風,說《預算案》將會「以節流為主」,以改善公共財政。
陳茂波指出,首要目標是管控經常性開支增幅,要求各部門重新調配資源、檢視工作優次;其次就是「調整」工務工程推行時間等等。
《堅雜誌》訪問了兩位對公共開支有深入研究的立法會議員,他們均認為,節流不能只是小修小補收縮公共服務,必須來一次深層改革,去除架構內的多餘「肥膏」、「水分」,精簡行政程序,藉以減低成本,才能真正達到節流目的。
文:Wing Yip 圖:陳錦輝
削減「三座大山」開支 張宇人:願當港版馬斯克
美國總統特朗普計劃大刀闊斧削減政府開支,設立政府效率部,委任世界首富馬斯克(Elon Reeve Musk)領導。
自由黨黨魁、行政會議成員、立法會飲食界議員張宇人毛遂自薦,願當港版馬斯克,為政府部門「清肥膏」。張宇人接受《堅雜誌》訪問時強調,自己有的東西,馬斯克未必有,就是在逆境中如何爭扎求存的敏感度。
籲陳茂波任內「搞掂」 本屆財赤本屆處理
商界出身的美國總統特朗普今次重返白宮,深明善用公共資源的重要性,因此給世界首富馬斯克委以重任,領導政府效率部,負責監督政府削減開支。張宇人認為香港政治架構較美國優勝,立法會功能組別當中包括有商界背景代表,他們對如何管理、如何開源節流具豐富經驗,特區政府毋須另覓高人負責。
對於陳茂波表明,需花上三年時間才可以回復平衡預算,張宇認為陳茂波任期尚餘兩年,不如在他任內「搞掂佢啦」、「本屆財赤本屆處理」,加緊力度在任期屆滿時交出一份平衡的財政預算,待下屆政府班子能夠輕裝上路,推動其他發展。
不建議開徵新稅項 經濟復蘇稅收增加
![張宇人朝着三座「大山」,自薦為政府「清肥膏」。](https://n.kinliu.hk/wp-content/uploads/2025/02/n.kinliu.hk-0x0a3415-768x581.jpg)
張宇人指出,站在商界角度,面對財困時自然會設法開源節流,商人天生對開源節流具有強烈敏感度:「若明天要出糧,今晚個戶口一蚊都無,就要絞盡腦汁想辦法。」對於特區政府的情況,張宇人認為以目前經濟復蘇勢頭,就算不開徵新稅項,也有信心來年開始收入會逐步提升。例如股票印花稅,過去九個月股票交易成績不錯,變相印花稅收入也甚為可觀。
加上樓市「撤辣」後,新落成樓宇及二手樓價正逐步暢旺,賣地情況也有好轉,來年庫房收入將有一定保證。因此,張宇人認為財政司不用加徵任何新稅項:「老實講,有陣時擔心會因加得減。」就以前年(2023年)大增煙草稅為例,煙草稅收入不增反跌,從2022-23年度的79.3億元跌至72.5億元;2024年3月至11月更只有17.78億元,減幅驚人,反映有關煙草稅收已走入「私煙」市場,得不償失。
張宇人認為節流對財政狀況影響十分重要,在他心目中有數座「大山」必須處理,包括醫療、社會福利及教育。張宇人強調,處於「安全網」內的基層必須繼續受到保障,但其他持份者是否真的沒有商榷餘地?例如60至64歲的「兩蚊乘車津貼」是否有調整餘地?現時不少使用「兩蚊乘車津貼」的長者仍然跨區工作,勞動市場人手短缺,自由黨當然歡迎有能力的長者繼續留在勞動市場,但以目前工資水平是否需要提供交通津貼?
部門自行削減經常性開支 目標每年5%
![陳茂波(中)就2025-26年預算案諮詢公眾。](https://n.kinliu.hk/wp-content/uploads/2025/02/n.kinliu.hk-whatsapp-2025-02-0517.37-768x427.jpg)
![陳茂波(左)訪問沙特阿拉伯期間,與沙特阿拉伯投資部長Khaild Al-Falih(右)會面。](https://n.kinliu.hk/wp-content/uploads/2025/02/n.kinliu.hk-khalid-al-falih-768x539.jpg)
其次就是醫療這座「大山」。張宇人翻查醫管局帳目,單純藥物開支已經要以億元計,因為不少公立醫院醫生對部分長期病患者,每次覆診都會開出半年至九個月藥,但當病情出現變化時,已開出的藥就隨即作廢。因此他建議用更具彈性及靈活方式,例如分期到藥房領取藥品等措施,令資源得到更妥善運用。
公務員方面,張宇人認為公務員架構「真係太多水分」,但若「一刀切」,例如劃一減薪、凍薪甚至裁員,對部分付出很多、很勤力的公務員來說確實不公平。故此他建議按部門實際情況自行調整所屬部門經常性開支,目標為每年削減5%、兩年10%為目標,選項可以是減省人手,又或減省經常性開支。
張宇人表示,若有部門認為無法削減的話,可交給他親自「操刀」。張宇人估計除他自己外,不少具商界背景的議員也願意負起這個責任。甚至立法會也可自行組織專責工作小組為各部門「把脈」,「教導」他們如何節流。
商界議員組成專責工作小組 控制開支
成立專責工作小組的好處是部分立法會議員屬商界精英,對成本控制具有豐富經驗,張宇人認為較政府成立所謂「效率促進組」效果更為理想,不會有一種「公務員睇公務員」的負面觀感。更何況監察政府營運開支是立法會議員天職,他們責無旁貸。
放在面前的幾座「大山」,涉及的難度和複雜性都相當高,而其中張宇人承認「難中之最」是社會福利,因為政府給了出來,若要收回去就會直接影響受益人,自然產生不少反對聲音,這必須從教育及宣傳方面入手。
節流永遠最困難,張宇人這樣形容自己:「張宇人不是叻的商人,但見慣不少風浪,就算自由黨都要節流。自由黨內論節流能力,相信沒有其他黨友叻得過我。」張宇人認為首先需要明白「節流」重點,知道有甚麼東西可以減,在削減過程中只要公道處理,便會得到大家支持。
問題已達臨界點 盼本屆政府完成滅赤
![資料來源:政府財政預算案網頁。](https://n.kinliu.hk/wp-content/uploads/2025/02/n.kinliu.hk-2024-25-768x737.jpg)
目前特區政府面對的赤字,並非一年半載的事情,其實已經持續數年時間,財政司司長更預計,未來三年仍會是赤字。張宇人認為會對香港整體發展構成重大影響,必須在今屆政府任期內完成「滅赤」行動。
即時「滅赤」建議,會否引起公務員隊伍很大迴響,批評影響團隊士氣?張宇人解釋他跟自由黨的做事作風都是「實事求是」。回想2003年,時任財政司司長梁錦松削減公務員人數,自由黨同樣支持,當時遭到外界強烈批評:「鬧得相當厲害,尤其是電台節目,我太太聽到也感覺不好受,甚至被詛咒過馬路時被車車死。」
他說今次只談「節流」,部門本身擁有很大主動性,不涉及整體減薪或裁員,只是把多餘的「水分」處理,部門主管可以暫時凍結招聘,要求合資格同事選擇提早退休等等,都是其中一個方法。
張宇人認為目前已非一、兩年的財赤,情況已達臨界點,若財政情況處理得不妥善,香港會面對很大問題,預計大家需要「勒緊褲頭」一段日子,在這個艱難時刻亦不要期望政府繼續派錢。
工程建造費必須削減 洪雯:「香港速度」那裏去了?
![洪雯指制度僵化,導致「香港速度」消失了。](https://n.kinliu.hk/wp-content/uploads/2025/02/n.kinliu.hk-0x0a4237-768x521.jpg)
陳茂波提出「調整」工務工程推行時間,藉以減輕工務工程開支。曾就有關範疇進行調研的立法會選舉委員會界別議員洪雯,她接受《堅雜誌》訪問時指出,近年香港建築工程總開支不斷突破天價,成為亞洲第一,較一河之隔的深圳高出5至10倍,但建設周期卻相當漫長。
紅磡海底隧道1969年9月開工,1972年8月通車,歷時不到3年。第一條地鐵線路(石硤尾至觀塘)1975年11月動工,1979年10月通車,同年12月延至尖沙咀,1980年2月跨海鐵路開通至中環,全程歷時4.5年。洪雯慨嘆曾經引以為傲的「香港速度」去了哪裏?
審批程序僵化 須更多彈性及積極性
洪雯認為主要原因是體制問題。香港建築設計和施工安全標準相當高,是令成本上升的原因之一。盲目將99分提升到100分,這額外1分所需付出的代價,是否要無止境地追逐下去?值得探討。加上部分可以同步進行的審批和施工步驟,局方卻要求須「完成一步才能到下一步」,甚至沒有申請流程指引,靠申請人自己摸索,蹉跎了不少歲月。
其次就是「人」的問題。洪雯指出以往香港處於政治極度對立的局面,官員動輒得咎,擔心一旦出事難以預計後果,若商家因項目賺錢,更會被扣上「官商勾結」的帽子。為確保「零風險」,久而久之令程序變得僵化,公務員只按標準和指引辦事,工程延誤、成本提升,與部門無關。
曾有承建商向洪雯反映,嘗試在工地用一種新的發電設備,結果向多個部門遞交了無數文件和研究成果,整整花了一年時間才獲批,她形容所交的文件內容「堪比寫一份博士論文」。隨着社會環境變化,不少高層公務員其實也意識到問題嚴重,着力提升審批效率,但洪雯認為有關思維要延伸到前線公務員,讓他們不再執着於「按本子做事」,提供更多彈性和積極性,相信非三朝七日可以辦到。
應對結構性財赤風險 10年時間改革制度
至於能否在兩、三年內達致收支平衡?洪雯表示「不感樂觀」。她認為香港公共財政「收入少、開支過度膨脹」,反映社會存在不少深層次矛盾,必須推動深層次改革才能扭轉財赤困局。
洪雯指出一些「小修小補」式的改動,已經救不了結構性財赤風險,她提出以10年為期,實施一整套針對改變現行制度開源節流的措施,令特區政府財政收入逐漸達到收支平衡。由於涉及範圍既深且廣,加上經濟復蘇速度較預期疲弱,不是一、兩年便能成功,故社會需要有心理準備,忍受一段較長時間的「財赤日子」。
訪問的過程中,洪雯詳細分析目前特區政府的公共財政架構,政府財政收入直接受到經濟周期牽引,出現上下波動,當經濟好景的時候庫房收入會提高,甚至超出預期數目;反之當市道差時又跌得很快。以賣地收入為例,高峰期可為政府帶來近二千億元收入,但今年只有幾十億元進帳。她認為不能長期依賴不穩定及缺乏彈性的賣地收入作為支撐公共開支的基礎。
借助「留學香港」品牌 提高大學非本地生學費
過去一段時間,特區政府相當努力提出多項開源措施。去年財政司司長在稅項上做了不少功夫,但香港屬於開放型經濟體系,「能者多付」的稅收模式不利簡單及低稅率原則,洪雯擔心會導致資金外流的情況出現。
此外,社會有意見認為部分公共服務收費多年未作調整,可透過「用者自付」原則收回合理費用。洪雯同意可作適度調整,但因涉及民生範疇,增幅必須謹慎。
洪雯提議短期內可借助「留學香港」品牌,調整大學非本地生學費收回成本,與此同時亦要設立獎學金吸引優質學生來港。
社福開支減負唯一辦法 幫助基層脫貧
至於社會福利支出問題,洪雯強調真正能減輕政府負擔、達到節流效果,就是提供基層向上流動的機會,讓他們成功脫貧,自力更新,減少對社會福利依賴,成就「橄欖型社會」,令中產階級佔社會上最大份額。
在不明朗的經濟環境下,如何幫助中產階級亦是政府要面對的一個重要問題。洪雯認為要透過增加中產住屋供應讓他們得以「安居」,其次就是推動香港產業結構多元化、實體化,提供大量中產就業職位,讓中產「樂業」。另外,年輕人是未來中產生力軍,洪雯強調應給予他們不同平台,扶助他們置業及發展事業,防止出現年輕人為求取得房屋資源而選擇躺平的畸形現象。